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上级要闻

王文水——用一生种好一“参”

信息来源:退役军人事务部 发布时间:2021-11-08 18:54 浏览量:{{pvCount}}

  8粒种子,种出了百亿产业。

  5年时间,西洋参从花盆“移”入大田。

  是农民,也是种参大师;

  是军人,也是致富能人。

  你用一生,一心一意种好参!

  身材瘦削、头发花白、脸庞黝黑布满皱纹……

王文水参加“闪亮的名字”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曹舒昊 摄 

  9月初的北京,细雨蒙蒙。记者在“最美退役军人”颁奖现场见到王文水时,很难把眼前这个农民打扮的人和国内西洋参界的“宗师”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你见过他在地里摆弄西洋参时的专注和投入,如果你听过他和西洋参的故事,你一定会被深深打动——

  8粒种子种出“聚宝盆”

  威海市文登区张家产镇口子李村,村内地势北高南低,依山而建,是个名副其实的山沟村。王文水的家乡就在这里。

  王文水五岁丧父,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1976年3月,他应征入伍。两年间,先后入团入党。1979年,王文水的母亲病危,他却因执行任务而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退役回乡,摆在他面前的是一片萧索:父母已经不在,几间塌陷的破草房、一盘旧石磨、一堆发了霉的烂稻草、破烂的门窗难掩风雪……

  王文水想一走了之。可乡亲们赶来了,给他送米送面,帮他打扫房屋,为他加衣取暖。王文水哭了,他发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报答乡亲。

  家乡太穷了,受地形影响,农民一年到头辛苦种地,却收不了多少粮食。偶然的机会,王文水得知村里老主任王继振是个药材种植好手。几番苦口婆心,王继振觉得王文水有军人那种吃苦耐劳的品质,有专注于中药材培育的热情,便收他为徒。不久之后,又放心地将女儿交给了他,从此,翁婿俩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国内药材市场缺口很大,这让王继振看到了机会。他从药材公司争取到药材种植计划,先后引进了黄芪、沙参、天麻等近百种中草药,进行种植并取得成功。

  “当年,种植中草药的收益是很大的,一亩黄芪的收成就是1000多块。”王文水说。

  1981年,考虑到王继振已成功培育出黄芪、怀牛膝等多种名贵中草药,山东医药管理局决定,将口子李村作为一个西洋参试种点,委托烟台药材站专程送来11粒西洋参种子。

  “这西洋参可是金贵的药材,完全靠进口,种子更是千金难买。”王继振激动地对王文水说。

  西洋参种植对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都有特定要求。为给11粒珍贵种子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王继振带着王文水在双顶山开荒,开出了一小块“林下田”,将种子播下去。

  “那时候完全是靠人力,我们只能用手一点一点抠,清理干净土里的树根杂物。”王文水说。他们在四周围上了玻璃,王文水还在旁边用树枝搭起了窝棚,夜以继日地看守着。

  11颗种子,在他眼里就是11个孩子,他像母亲一样精心呵护着。

  1982年5月20日,8粒种子萌芽出土。王文水欣喜若狂。但他不知道,这是全省九个繁育点中唯一一个成功范例,也是“八粒种子,百亿产业”的故事起源。

  从花盆“移”入大田

  1982年11月,为扩大试种规模,省药材公司又分给口子李村10磅西洋参种子。王继振和王文水做好长期“驻山战斗”的准备,在双顶山盖起了四间简易平房,开垦出一块集体田,将这10磅种子种了下去。

  最困难的,是将西洋参从花盆“移”入林地,从林地“搬”到农田,最终实现大田种植。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王文水花了5年时间。

  西洋参喜阴怕涝,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要求高,常年喷洒农药的普通农田根本不能生长。王文水便刨出深土层中未经农药化肥浸染、俗称“绿线土”的原始土壤,用筛子过滤后,一车车推到试验田。

  到了收获季节,却发现由于没有经验,铺下的“绿线土”太薄,一部分种子被农药烧死。为此,他只能没日没夜地重新刨土、压地,“有时挖到半夜,看着山下漆黑的村子,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为尽快种成西洋参,他顶着炎炎烈日,忍着蚊虫叮咬,一天到晚窝在田里,一边观察参苗的生长习性、特点,一边做笔记、查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王文水收获了西洋参试种阶段性成功。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大的挑战。为摸清西洋参对土壤的要求,大面积种养西洋参,他从不同地点取回9种土样,用花盆试种。每晚每隔2小时,他就到参田测量地温,观察西洋参的耐寒情况。这期间,他和岳父自制了各种工具,想尽了各种办法。

  “太难了,失败了多少次,抹了多少次眼泪,周围也有很多风凉话。”回忆那段日子,王文水觉得恍如昨日。他想过很多,唯独没想过放弃。“当过兵的人,不会被这些吓退。”

  经过数年攻关和磨难,他摸清了西洋参的土壤改良方法、耐寒临界温度和盖草保温保墒厚度,成为国内西洋参大田种植首创者,成功实现了西洋参从花盆、林地到农田的三步跨越。经有关部门检测,文登西洋参总皂甙含量达8.8%,比进口品种高3.6个百分点;硒含量为0.08%,是美国西洋参硒含量的8倍。

  规模化种植带来百姓致富

  几千元的种子种下,颗粒无收咋办?西洋参种植周期短则4年,到时候去哪找销路?除了王继振和王文水,其他村民谈到西洋参种植都退避三舍。

  经过反复动员,才有几个村干部勉强同意“试试”。种子播下了,田间管理更不容易。1989年9月,台风过境,强风伴着大雨把参棚的苇帘刮得到处飞。“不采取措施,这茬西洋参就完了。”王文水不顾一切往参田跑,路上遇见别家的苇帘被刮走,他就先帮着追回来。

  风雨雪、旱涝冻……种植西洋参,哪有这么简单。也是在这一年,口子李村的第一茬西洋参收获。尽管产量不高,但收益可观,王文水的半亩西洋参就卖了5600多元。

  掌握了致富的金钥匙,王文水从没只想自家发财。岳父去世时,也一再叮嘱他,要带着村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种参收入高,我们也想种。但想归想,那时一斤参种子2000多块钱,种植管理我们也不懂。王文水遭这么多罪摸索出来的经验,能轻易教给我们?”村民顾淑华说出了当时大多数村民的顾虑。

  王文水说:“我费这么多功夫研究大田种植技术,不就是为了乡亲们都能通过种植西洋参发家致富吗?”

  他主动联系村里愿意种参的农户,将种植技术编成小册子,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对于个别贫困户,他无偿提供种子或参苗;对不懂土壤改良、不会配比农药的农户,他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甚至直接帮他们把参池整好、把农药配好。

  张家产镇东圈村参农田明国是最早一批跟着王文水种参的参农,他说:“那么多参农有问题都去找他,小问题就电话里说说,大问题他就骑车去参农的家里帮忙看看。30多年,我从王书记身上学到最多的一是技术,二是做人的品质。”

  1994年,王文水到外地考察市场时,发现市场上售卖的都是干参,按照鲜参加工成干参的比例折算,利润涨了好几倍。“原以为已经挣到钱了,这才发现农民还是挣个辛苦钱,大钱都让人家挣走了。”

  从此,王文水不再只卖鲜参,他把生意拓展到加工和销售领域。烘干西洋参是个技术活。王文水拿出当年试种西洋参的劲头,刻苦攻关。最终完全掌握了整套的制作工艺。王文水照样把烘干技术无偿传授,短短几年间,大大小小的西洋参烘干厂遍布文登。

  现在,文登西洋参种植面积稳定在5.5万多亩,占全国总产量的70%,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3%。王文水创立的威海御龙旗西洋参专业合作社,产品畅销全国。“我只是做了点平凡的事情,党和政府却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王文水说,他这一生,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只想做好种参这一件事。(孙蕊)

人物简介

  王文水,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79年退役,山东省威海市张家产镇西洋参产业协会会长。

  他率先试种西洋参,首创并义务推广西洋参大田栽培技术,先后培训参农20多万人次,其中退役军人达5000多人次,辐射带动当地农民种植西洋参6万多亩,帮助3000余户家庭种参致富,西洋参及相关产业带动就业4万多人。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兵支书”称号。

附件下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