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乱年代,我坚持完成了学业直到步入大学殿堂;入伍后,跟随军队医院辗转各大战场救治伤病员,并潜心钻研放射医学;退伍后被调往尤溪县从事X线片等医学影像工作,一直到1985年离休……”
5月9日,在三明市尤溪县城关镇的一栋住宅里,98岁的秦淮追忆起了峥嵘岁月。
秦淮日常喜欢读书看报
在与医相伴的36年里,秦淮相继在军队医院立过四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二等功一次和会议嘉奖一次;在尤溪,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积极分子,并荣获“纪念福建解放6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纪念章。
历经艰难求学路
1925年2月,在安徽省广德县(现为广德市)焦村一户农家里,秦淮出生。因人口多,一家人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由于我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家里就送我去读书,想让我借此挣个谋生的本事。”1932年2月,秦淮就读于焦村小学。
1936年夏,红军路过焦村,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村民们都吓得躲起来,学校也就此停课,秦淮便休学在家,一边放牛,一边自学课本。随后,“七七事变”爆发,中华民族掀起全面抗战,直到1938年2月,秦淮才重新步入学堂,其间,还跟着一位老学究学习古文。
“1939年9月,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柏垫小学。但受旱灾影响,上了一年的课后,我又被迫终止了学业。”秦淮回忆道,“那时,一学期的学费是150斤大米,这学期交了学费,就开始担心下学期怎么办。没书读的恐惧伴随我整个学习生涯,所幸,即使困难,我还是坚持上完了小学、初中等课程。”
抗日战争时期,受战火影响,学校被破坏,师生们被迫踏上了流亡之路。因地处山区,日寇不敢贸然侵犯,徽州成了抗战时期东南的小后方。1944年9月,秦淮就读于安徽省立徽州师范学校,开始学习英语等课程,之后又考上了安徽大学。
“当时,我计划读完大学后出国深造,因为我相信教育可以救国,还曾写过一篇名为《教育与救国》的论文,里头引用了孟子的观点‘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秦淮回忆道,“但是,上了3个多月的大学后,我又失学了。之后,一个亲戚送我去参军,说在举国内忧外患之际,读书没什么大作用,不如去参军报国。”
自此,秦淮走上了从军之路。
入伍踏上从医路
1949年5月,24岁的秦淮成为了华东野战军第23医院的一员。
“因为,我会英文且能熟练使用打字机,就被安排给医生当助手,做一些登记处方方面的工作,以及翻译医疗设备的英文版使用手册,也学会了一些基本治疗手段。”秦淮说。
解放战争时期,秦淮跟随医院奔赴各大战场,开展伤病员救治工作。“解放福建时,我们医院有4个医疗队,共2000多人,每人身背7斤米,在一个排武装战士的护卫下,走路去福建。”秦淮回忆道,“一天最多要走105华里,煮一餐饭吃一天,都是冷饭,没有菜。偶尔有菜,也是一个冬瓜上百人分着吃,途中还会染上疟疾以及遭遇敌人放冷枪等,太苦了。”
8月22日,秦淮一行人抵达福州,先后参加了解放福州、厦门等战斗的伤病员救治工作。“有些伤员肉都烂掉了,得手动清理腐肉;去世的士兵,我就给他擦身体,换军装,让他走得体面些;陪精神病人进行心理治疗;诊治麻风病人时,我也害怕被传染,但没办法,身为医者,必须得硬着头皮上……”秦淮说。
1951年,华东野战军第23医院将人员精简到800多人,并改名为解放军92医院,院址迁到了福建南平,秦淮也随之抵达南平。“那里‘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条件艰苦异常,但我们还是在那里建起了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秦淮说,“除了从事医疗工作,由于我学历高,还在‘文化大进军’活动中担任教员,教授古文等课程。”
其间,秦淮还被安排到南京大学医学院深入学习放射医学专业,同时也学习了解剖学、妇产科护理等,进一步提高了个人的诊疗技能。
1955年2月,因遭受国民党飞机轰炸,福州台江一带的桥梁、建筑物被炸毁,伤亡惨重。同年3月,秦淮申请抵达福州支援,在解放军16预备医院担任放射科技术人员。
1958年5月,秦淮退伍。在军队医院工作的9年里,秦淮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放射科医生。由于在福厦战役救治伤病员、在“文化大进军”等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他不仅被授予“军医中尉”军衔,还先后立功受奖4次,分别是文化教育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福厦战役三等功1次、四等功1次。
致力医疗作贡献
退伍后,在福建省卫生厅的安排下,秦淮前往尤溪县医院当技术员,从事放射诊断工作。
“我是1958年6月1日抵达尤溪的,当时看到县医院时,心都凉了。那就是一栋2层的木构楼,只有20个床位,且没有X光机等医疗器械,条件太简陋了。”秦淮回忆道。
那时,全县有17万人口,但老百姓要做X光检查等项目,只能到福州或南平。“后来,县里购买了一台25毫安的X光机,但运输途中出现了问题,机油漏了一地,导致设备无法使用,我就到南平处理修缮事宜,最后才用小船把设备运回了尤溪。”秦淮说。
“1980年,我当上了院长。这时的医院已拥有200个床位,有了外科、内科、妇产科等科室,医护人员也达到200人。但医院账户上才3万多元,经济很困难,我们是咬紧了牙关,才盖起了制药室和仪器大楼,解决了仪器设备、检查检验等问题。”秦淮说。
之后,县医院又相继建起了放射治疗场所,增设了暗室、曝光室等,采购了双床双球管X光机等设备,逐步完善了医疗配套设施。
“有一次,我发现一位市民X光影像异常,我就建议他到上级医院及早治疗。后来,他听从建议,早治疗,早恢复,还特意来感谢我。”秦淮笑着说。
在尤溪工作的27年里,专注医疗领域的秦淮写出了《骨斑点症八例报告》《家族性骨斑点症》等论文,相继发表在《中华放射学杂志》《医药卫生学术资料》等学术刊物上。之后,不少医学硕博士们慕名前往尤溪找秦淮探讨相关领域知识。
“我还带出了不少学生,其中一些人还在部队医院、公社医院等当上了主任医师。”
秦淮颇为自豪地说。
为尤溪医疗事业作出贡献的秦淮,如今依旧带着一家5口人挤在40平方米的小屋里,过着简朴的生活。而且,由于长期从事放射科工作,他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
“WBC(即白细胞计数)正常值为5000,但我只有3600,血小板等指数也出现了异常。后来实在不行了,就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每年都要定期体检。”秦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