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前段时间,罗源籍烈士林可彝的侄孙林国健同志致信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庆春,就进一步弘扬英烈精神提出积极建议。罗厅长收信后非常重视,当即要求厅优抚褒扬处和省烈保中心认真研究,提出落实措施,并热情邀请林可彝烈士在榕的孙子林国经、林国纬、孙女林箴三位同志,于5月9日到厅里做客叙谈。交流中,林国经兄妹提交《书生壮烈林可彝》一文,生动介绍了烈士爱党报国为民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现特刊发此文,以寄托后辈哀思,弘扬英烈精神。
书生壮烈林可彝
林国经 林国纬 林箴
林可彝,1893年出生在福建罗源,是罗源县第一位共产党员,也是罗源县第一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他一生致力于探寻救国救民真理。辛亥革命后,他从罗源走出,先后留学日本、苏联,探寻救国之道,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任弼时、陈延年都有交集;他在北京、武汉相关大学任教,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之一;他按照董必武指示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最后被反动派以“共产党重要分子”的“罪名”杀害,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时牺牲的数万革命者之一。
矢志不渝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林可彝出生于罗源的茶商家庭,少年时期就胸怀救国救民大志。1913年考入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时,他在林长民、刘崧生等先辈启迪下,开始了对民主革命的认识和思考。从法政学校毕业后,林可彝决心进一步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法,于是东渡日本继续求学。其间,他逐渐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时常将自己的思考写成文章发表。
从日本回国后,林可彝赴北京任教。1921年至1923年,除日常教学外,林可彝每星期都在平民大学主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讲座,与学生们讨论社会问题,在青年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青年学生的革命自觉性。仅1921年至1922年间,他就公开发表了60余篇文章,并在《时事月刊》《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发表的政论佳作。
随着对中国社会现状认识的逐渐深入,林可彝发现,“像中国目下这样混沌状态,非经济改革是无法彻底解决的。经济改革非从政治改革着手不可”。所以萌生了去苏联留学的念头,为此还去找李大钊商量。
林可彝与李大钊是老朋友。1927年4月李大钊遇害后,林可彝发表了文章《守常死后的回忆》,沉痛悼念这位革命挚友,还在文中回忆与李大钊相识相交的经历。据文中记载,林可彝留学日本时,与李大钊在东京早稻田青年会上首次见面。他回忆第一次见到李大钊的情形,“那时候他不像现在这样仅有八字须,他的下颚,还有长胡子,当时他就很活泼很热心,几乎学生运动,都有他的影子。”
1923年,带着友人的祝愿,林可彝来到苏联,在斯大林任校长的东方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希望能从苏联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中找到中华民族解放的良药。在苏联东方大学,经中共莫斯科支部负责人彭述之介绍,林可彝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李大钊到莫斯科后,林可彝常常与之见面,李大钊希望林可彝尽快回北京联络同志,组织社会运动。
1925年再次回国的林可彝,将革命实践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他在朝阳、平民等5所大学讲授《唯物论与唯物史观》等课程的同时,还带领学生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为声讨北洋军阀拖欠教育经费、声讨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制造“三一八”惨案等罪行振臂高呼。
始终站在斗争前沿的革命战士
1927年1月,林可彝奉调湖北武汉,在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现武汉大学)、汉口中山大学任职。他在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现武汉大学)讲授《唯物史观》课程,推动“中苏文化协会”筹备工作,加强中苏两大革命国家文化上的联系。同时,他还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政治教官,穿上了军装。
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国民大革命走向破裂,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工农运动,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紧接着,四川军阀杨森和驻防宜昌的国民革命军独立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叛变革命,进攻武汉国民政府,武汉形势十分危急。
面对两军对峙的形势,林可彝作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政治部成员,也抱着“马革裹尸”的决心,参加叶挺组织的保卫武汉战斗。
战斗中,林可彝主要负责政治公务、宣传等工作。他首先担任湖北嘉鱼县的法官和县长,加班加点把审而未判的案件逐一清理,让农忙时节的农民快些回到乡村,同时裁汰不良法警,废止征租吏。后又担任湖北新堤市的市政委员会秘书,参与编纂《革命日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
6月19日,他随大部队从新堤乘船回到武昌,结束了17天的从军生涯。也就在这天,他拍摄了一张戎装照,寄回给了远在罗源的妻子。照片的背后,是一首林可彝写给妻子的诗:翠瑛怎样忆征夫,马革裹尸未裹吾,乍看戎衣应苦笑,书生风度有耶无?
永驻人间的不屈斗士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执行反共政策。面对反动派的血腥镇压,林可彝坚定不移地组织发动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现武汉大学)学生掀起反对军阀屠杀武汉人民的斗争。
1927年11月,武昌震寰纱厂女工案爆发,当局借“清洗共产党”之名,开除多名剪发女工,迫使工人骨干离开工厂。林可彝发动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现武汉大学)学生展开营救被捕人员、支援工人斗争的运动,反动派恨得咬牙切齿,伺机报复。
1927年12月16日凌晨,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军阀胡宗铎派3个营的军队突然包围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现武汉大学),逮捕所谓共产党嫌疑犯十余人。林可彝临危不惧,照常上课,不幸被捕。次年1月4日,反动派以“在校宣传共产主义,蛊惑青年……罪大恶极”等罪名,将林可彝判处死刑,时年35岁。
然而,当这位“罪大恶极”之人的灵柩回到家乡时,阖邑士民顶着席卷全国的“白色恐怖”开城迎接,举行追悼大会。足证其为革命事业牺牲之得人心。林可彝牺牲后,当时的共产党中央机关报《布尔塞维克》也刊登了他牺牲的消息。
英雄身虽死,革命志长存。林可彝曾说:“学好本领,不是为荣宗耀祖,而是要为国家作贡献。”“为国利民”的思想也影响着林家后人的为人处世。长孙林国经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工作,1976年曾随福建省第2批支援塞内加尔医疗队,执行援外医疗任务,一待就是3年。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领导及林可彝的故友亲朋从未忘记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1987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叶飞为林可彝烈士就义60周年纪念题词。1988年1月4日,中共罗源县委和县政府隆重举行“林可彝烈士就义六十周年纪念会”。2015年11月17日,福建省政协原主席游德馨来到罗源调研革命旧址,在林可彝烈士墓前敬献花篮。2022年10月,依托林可彝故居改造而成的林可彝事迹陈列馆正式开放,填补了林可彝研究“有史无馆”的空白,同时首次公开了一批珍贵资料,呈现林可彝研究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