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上级要闻

张华荣——​圆梦何惧山海远

信息来源:退役军人事务部 发布时间:2021-11-15 18:53 浏览量:{{pvCount}}

  走出农村,是你年少的梦想;

  开办鞋厂,是你事业的基石;

  遭遇困境,是你成长的机遇;

  “一带一路”,是你心中的情怀。

  每一次选择,都见证军人的使命;

  每一次迈步,都彰显不屈的力量。

  你傲然挺立在每一个战场,

  让梦想无悔,让人生绽放!

张华荣参加“闪亮的名字”2021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曹舒昊 摄

  江西省南昌市麻丘镇厚溪村,一个风景秀丽的鱼米之乡。

  这里,是张华荣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也是他少年时期极度渴望摆脱、迫切想要逃离的地方,更是他积蓄向上、触底反弹,成为“中国女鞋教父”“埃塞俄比亚工业之父”的起点。

  饥饿与梦想

  1958年,张华荣一降生便品尝了人间的苦涩。

  这一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村粮食严重紧缺。在吃不饱饭的年代,张华荣靠着米汤、羹糊、野菜长大。饥饿,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

  读书,是农村人出人头地、摆脱贫困最体面的方式。然而,学没上多久,“文化大革命”就阻断了张华荣的求学梦。

  走向田地,面对的仍然是干不完的农活、吃不到的荤腥。

  他找到了另外一条走出农村的路——参军,在部队提干或转为志愿兵。他表现优异,第二年就被选为副班长。但事不如人愿,因为文化低、年龄大,三年军旅生涯结束,张华荣退役了。

  再次回到农村,张华荣想:“只要不种田,干什么都行。”受过部队的教育,他的性格被磨砺得更加坚强。所以时至今日,张华荣仍说,自己的第一学历是解放军这所大学培养的。

  急切地想找条谋生出路,张华荣决定在农闲时兼做些手艺活。做木工、学补锅、当泥瓦匠……他不知道哪个行当适合自己,所以总是不断尝试和寻找。终于,命运眷顾了张华荣。

  机遇与勇气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沿海向内陆渐进,催生了城乡个体经济繁荣。靠摆地摊卖菜籽,张华荣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他决定去外面的世界闯闯。

  在浙江义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张华荣大开眼界,其中一款“北京布鞋”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不就是家乡鞋摊上卖的那种布鞋吗?”但相比之下,样式更新颖,塑胶鞋底不容易进水,穿着又舒适。

  “商店里一双要卖三块多,但在这里只要一块多。”张华荣批发了100多双鞋回到江西九江,不到一个星期就卖光了。他发现这是一条可以做下去的生意路子。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草根创业者发家致富的消息到处流传,张华荣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学做鞋、办厂子。

  学习制鞋技术十分顺利。通过之前贩鞋时认识的老板,他参观了制鞋厂,学到了做鞋的基本工艺,信心满满回到家乡。盘点之前贩鞋赚的钱,又筹集了部分资金,用4000元“巨款”,在自己家几间土房子里,借了3台缝纫机,置办了一些制鞋设备,张华荣和家人,再加上雇的8名女工,全厂一共15个人,办起了“南昌县麻丘厚溪青春鞋帽厂”。

  刚开始一天只能生产十几、二十双布鞋,随着工人们熟练程度的提高,青春鞋帽厂每天的产量接近一百双。张华荣骑着自行车,驮着一两百双布鞋,到当地各个集市和村庄叫卖,非常辛苦。

  虽然还是家庭作坊,但半年左右的时间,厂子就开始盈利,发展速度大大超出了张华荣的预期:1986年,青春鞋帽厂搬迁到南昌郊区的一幢二层楼房,改名为“南昌市湖坊鞋厂”;1988年,更名为南昌市华荣鞋厂;1990年,厂房和办公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米,在整个南昌制鞋业都有了较高知名度。

  喜人的发展带来可观的财富。1991年底,他已拥有上百万元的资产。这对于一个农家出身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巨额财富!

  覆灭与重生

  上世纪90年代初,浙江鞋类企业在南昌制鞋行业颇有影响。随着对市场的逐步了解,张华荣认识到,要让自己的鞋厂形成浙商制鞋厂那样的规模,得有较先进的制鞋设备和生产流水线,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机会“送”上门来了,有个台商叶先生找到张华荣,想和他合资办鞋厂。张华荣受宠若惊,欣然接受合作,倾其所有投入到合作公司的筹建中,还从自己和叶先生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将新公司命名为“江西华坚鞋业公司”。但他没有想到,“实力不凡”的叶先生早已资不抵债,只想以合资之名,高价推销一堆旧制鞋设备,把他坑个血本无归。

  很快,他苦心经营的所得荡然无存,而且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让张华荣在一段时间里处于恍惚状态。

  天无绝人之路。在一位同行的建议下,张华荣前往广交会寻找机会。会上,他获得了江西省外贸公司的一批出口鞋加工订单,让华坚公司起死回生。

  这次经历,是张华荣经商以来遇到的第一次“灭顶之灾”,也为他的经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来,他在创业路上多次遇到困境,例如因为欧盟反倾销,外贸业务遭遇“滑铁卢”,前路再度黯淡,他不得已在东莞开拓市场,又欠了大量外债、濒临破产,没有订单、被迫逃往俄罗斯等,但他总能从中找到机会,逆风翻盘。

  转型与升级

  张华荣是第一批进入东莞鞋业制造领域的大陆厂商,得益于与国际鞋业巨头“派诺蒙”的业务合作,华坚公司快速在鞋业制造“竞技场”上崛起。

  新千年伊始,珠三角地区劳动力、土地价格成本攀升、企业招工难等不利因素初现端倪,张华荣果断决定,转回内地,投资赣州。靠着“发展、转型、升级”的六字箴言,在众多外贸产业遭遇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经济寒冬时,华坚集团女鞋生产量高居中国制鞋企业之首,成为女鞋制造业翘楚。张华荣也被业内推崇为“中国女鞋教父”。

  张华荣以坚定的步伐,丈量着现实到梦想的距离。2011年,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利用前往深圳出席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机会,亲自到珠三角地区招商引资,张华荣是受邀参加座谈的企业家之一。一个月后,由40多名企业家组成的商务考察团飞往埃塞俄比亚实地考察。

  在埃塞俄比亚的所见所闻,让张华荣改变了对非洲的印象:这里有丰富的制革原料,劳动力人口结构年轻且成本低廉,具有投资建厂的天然优势。

  回国后,华坚国际鞋城埃塞俄比亚项目正式启动,埃塞俄比亚政府高度重视,将其确立为国家招商项目。仅用三个月时间,埃塞俄比亚皮革产品出口增长了57%,创造了埃塞俄比亚的“华坚速度”。

  “向右看齐!先看脚再看齐。”在埃塞俄比亚华坚国际轻工业城,每天早上都能看到非洲工友按照中国军队的口号进行训练,还能听到他们合唱《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

  2015年4月,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张华荣在埃塞俄比亚的第二个重大投资项目——华坚(埃塞俄比亚)国际轻工业城开工建设,新项目投资10亿美元,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该国创汇20亿美元,提供3万至5万个就业机会。2017年9月1日,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政府授予张华荣“埃塞俄比亚工业之父”荣誉称号,感谢他为埃塞俄比亚工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张华荣以自己的创业经历证明,中国军人具有松树般的品格,无论在山之崖、海之角,都是那道最美丽的风景。(中国退役军人·融媒体记者 齐歌夷)

人物简介

  张华荣,1958年出生,1979年入伍,1981年退役,江西省赣州市华坚国际鞋城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退役后做过木工、补过锅、当过泥瓦匠,后来选择创办制鞋厂。他创办的企业累计出口创汇50余亿美元,缴纳税收20多亿元。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捐款8000多万元用于救灾、扶贫、助学,兴建光彩小学24所。他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到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创办轻工业园,解决当地8000人就业,创汇1亿余美元,成为中资标杆企业。2020年疫情期间,他创办的企业为国内抗疫捐款捐物合计1310万元,向非洲多国捐赠防护服6800套、隔离衣5300套、一次性外科口罩224万只。

  201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2012年获得“中国优秀企业家”,2018年获得“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2020年获得“江西抗疫贡献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附件下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