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老兵永远跟党走

陈春明:九旬老兵桑梓情深

来源: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21 17:12 浏览量:{{pvCount}}

  “有着66年党龄的陈春明同志,主动向永德村捐款3万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近日,三明市大田县奇韬镇永德村党支部,在村部墙上贴出一封表扬信,表扬老共产党员、退休干部陈春明,捐款助力当地乡村建设的事迹。村民们纷纷称赞,表示要向老同志学习,传承崇高精神,赓续优良传统,为建设美丽家乡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955年被授予上士军衔的战士陈春明

  3年时间两次爱心捐款

  “永德村原为国营大田第一瓷厂,企业停产后变更为行政村。”今年93岁的陈春明老人介绍,1958年至1988年间,他在瓷厂工作,对那里的人和山山水水结下了深情厚谊。

  今年5月8日,当陈春明听说永德村正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特地从银行取出自己多年勤俭节约的积蓄,坐车从大田县城赶了60多公里的路程来到村里,把3万元钱捐赠给村委会。

  “我在瓷厂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当时教过的孩子现在都已经七八十岁了。永德村正在搞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我应该帮助。”陈春明对村干部说,自己现在年老没有体力了,捐出来的钱是一份心意。

  

  陈春明和妻子郑新珠一起在家里养花

  此前,陈春明有过捐款献爱心的善举。

  2020年2月18日,当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多地暴发,老人每天收看电视新闻,疫情牵动着他的心。老人和家人说:“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袖手旁观,应该尽一份心。”他委托女婿,把自己的退休金1万元捐献给了大田县红十字会,用于支援抗击新冠疫情工作。

  19岁学子从军参加解放三元

  陈春明原为奇韬镇奇韬村人。老人回忆,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父母亲在他3岁时,把他送给镇里金华村的一户陈姓人家做养子。

  “老人是‘5·12’干部,就是在1949年10月1日到1950年5月12日之间参加工作,并享受供给制待遇的退休干部。”大田县老干局副局长廖桂珍介绍。

  陈春明于1930年出生,1949年12月入伍,1951年12月入团,1956年11月入党。在部队服役期间,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1957年5月,陈春明复员回村担任代课老师,之后在大田第一瓷厂工作,后因病于1988年9月提前退休。

  

  保存完好的立功喜报

  思维敏捷、口齿清晰的老人娓娓道来,自己在大田初中(现为大田一中)读了初一年级,听说解放大军正在南下,同学们纷纷罢学去当兵。1949年12月,他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参加大田县大队,一起参军解放三元县,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29军87师,在后勤部103医院当战士。第二年3月,奉调到福州华东军大福建分校。

  “一部分战友参加解放台湾备战,我因为年纪较小,分配到航空办事处。”陈春明说,刚参军时部队没有统一的着装,盖的被子是自己从家里挑去的。到了福州,部队配发从国民党军队缴获来的军装,老百姓见了误以为是俘虏兵。

  空军福州基地场站多次立功

  “福州解放后,国军败逃,留下军用机场和80多架飞机。”陈春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福州基地场站参谋处当了通讯员,先后多次奉命到福建各地参与修建机场。

  1950年12月,陈春明和战友们转战龙岩。“龙岩计划建设军用机场,选址在今火车站处。”

  到达驻地后,苏联专家数月勘查,最后认为那里的山大、高,无法平整出来搞基建。陈春明和战友随即又返回福州。在福州机场重建时,他当上了采购员。

  “解放大陈岛后,解放军准备解放东南沿海所有国民党军队盘踞的岛屿。”陈春明说,当时福建省境内没有铁路,不通火车,飞机缺汽油运不进来。1955年,他再次奉命到漳州参加新机场建设,任保密员,被授予上士军衔。

  在福州基地场站管理科,陈春明于1953年1月荣立二等功;1954年7月荣立三等功。1954年12月,他在独立第三场站行政经济管理股荣立三等功……

  陈春明的家中至今保存完好《立功证书》,里面记录:语文学习时,发现困难及时开会一起研究,学员测试平均成绩85分以上,成绩优良;劳动强,在公务班时不误学习,天不亮起来打扫卫生;在管理科当通讯员,愉快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帮助其他人;在卫生、勤务工作上吃苦耐劳,不怕繁重,团结同志。

  “我被任命为速成点的辅导员,部队来自山东、浙江、江苏农村的战士多数不识字,无法看书写信,上级把50多个老兵交给我,要求在1个月内实现扫盲达到初小的水平。”陈春明负责7个小组的战士文化课学习,他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夜以继日分时段指导战友学字母、学拼音,然后集中课本的生字进行训练。

  当年1月29日,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部给陈春明家里寄喜报。同年5月16日,华东军区政治部发给陈春明《革命军人证明书》,落款署名为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政委饶漱石。

  听党话跟党走,幸福一辈子

  1958年8月30日,奇韬洋地瓷厂由手工业社转为国营厂后,陈春明从奇韬农场初小教师的岗位,被调入大田第一瓷厂创办学校。

  “当时的条件很困难,完全靠白手起家。”陈春明回忆,30多个职工子弟上课没有课桌椅,他们就把当地一个教堂里的长条凳搬来做课桌,用木板架在瓷厂废弃的匣钵上做成板凳。在瓷厂职工子弟学校,他一个人教学6年。

  后来,瓷厂生产出口型瓷器创汇,陈春明调进厂里负责管理供销科业务。瓷厂有党员5名,在1964年成立党支部,陈春明任首届支委。

  “不能忘记幸福生活是哪里来的。”陈春明退休后时刻牢记共产党员身份,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关心支持家乡发展,热心公益事业。他经常告诫子女和年轻党员,要听党话、跟党走。

  

  陈春明立功证书记录4次立功情况

  2020年11月,陈春明和妻子郑新珠结婚72年时,大田县老干局为他们拍照纪念。老人拿着厚厚的相册,看着比自己小3岁的妻子回忆:“我们两个青梅竹马,同一个村的,她6岁就没有父母亲。她念初小,我念高小,嫁到我家以后,一辈子非常勤劳,砍柴、家务事、农活什么都会。我们在一起从来没有吵过架,一辈子过得非常幸福。”

  如今,夫妻俩儿孙满堂、四世同堂。陈春明每天早起,练太极拳、到白岩公园散步,回家途中买菜。郑新珠帮忙老伴打理阳台上的花花草草……相濡以沫,恩爱如初。

附件下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