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老兵永远跟党走

老兵罗燕军:四十年如一日,坚守乡村红色宣讲

来源: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平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4-11-01 17:11 浏览量:{{pvCount}}

  “老罗,今天中午有派出所民警到纪念馆参观,你能否来宣讲一下?”“没有问题,我马上出发。”10月30日上午,罗燕军正在老家平和县长乐乡秀山村为红色歌曲谱曲,接到通知后,他叫了辆同村的摩托车,从山上驱车到山下,全程近10公里的路,他一走就是40年。虽然已是古稀老人,但他仍然不忘初心,发挥余热,在乡村大舞台上展现老兵的风采。

  

  “我不会骑摩托车,只好搭乘别人的车,一般来回要40元,开车上山也不方便,山路十分难走。”罗燕军说,每次搭乘他都是自掏腰包。前几年,长乐乡政府看到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一件事,便补了一些费用。罗燕军的坚守也打动了长乐乡政府旁“红军驿站”的老板,于是,该老板专门在饭店内腾出一间空房留给罗燕军免费住宿。

  

  罗燕军于1972年12月应征入伍,服役于原第31集团军86师某炮连,1977年3月退役。当年7月便进入长乐公社办公室从事文秘宣传工作,从1979年6月开始接触红色文化,1984年开始宣讲革命斗争历史至2014年8月退休。直到现在,他还担任平和暴动纪念馆讲解员、传承客家山歌文化,义务宣讲闽粤赣边区革命史。

  秉初心,踏着先辈足迹入伍

  位于闽粤两省交界处的长乐乡,与广东省大埔县、龙岩市永定区为邻,被誉为“八闽第一枪,福建井冈山”。这里曾有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元帅、将军、首长留下了永恒的战斗足迹,书写了福建革命史浓墨重彩的一页;这里曾为共产党人储存的星星之火,把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照亮。

  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罗燕军的老家秀山村隐约可见。秀山村于1927年8月成立中共支部委员会,是闽粤赣边饶和埔革命根据地,被誉为“红军村”。1954年7月,罗燕军出生在这里。彼时的他在红军村的革命思想熏陶下,在高中毕业后毅然选择参军入伍,是当年入伍中最有文化的青年。

  “革命成功后,群众发现,共产党来了,生活才变好了……”谈起入伍初心,罗燕军说:“我是听父母讲长乐和秀山的红色革命故事长大的,高中毕业后我就想踏着先辈的足迹,寻觅革命的故事。”

  出黑板报、新闻报道、征文比赛……罗燕军刚踏入军营就在“文艺界”崭露头角,身上的文艺细胞被发挥到淋漓尽致。指导员看他既聪明能干又会写会唱,于是,让他当起了宣传委员,负责培养连队文艺骨干,在他的培养下,连队多次在团队及师组织的文艺汇演中取得佳绩。

  “1928年3月8日,以中共平和临时县委书记朱积垒为平和暴动总指挥,响应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号召,率领以长乐为主要武装力量的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共1000多名举行武装暴动,攻占平和县城九峰镇,打响了福建农民武装斗争第一枪。”

  入伍五年来,罗燕军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为官兵们讲述平和暴动的故事,他把家乡的革命故事带到部队,也把部队的革命故事带回家乡。他认为,“部队是所大学校,是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对革命故事进行活态传承,可以让植根于本乡本土及部队的历史更加闪亮。”

  入伍期间,罗燕军还撰写了短篇小说刊登在地方《朝霞》月刊上,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与表扬。

  

  用方言,讲好红色革命故事

  站在秀山村口,广东大埔县大东镇尽在眼底,村里还留下当年的红军战壕。村后高山密林中,有一条青石铺成的红军驿道,如今成为体验重走红军路的最主要场景。感受这些澎湃的红色景观,还可放慢脚步,倾听地道的客家山歌在田间地头唱响,演绎当年的红军故事。

  “梅潭河水浪打浪,长乐溪畔山歌唱。”2024年10月30日,正当罗燕军为派出所民警宣讲结束后,在红军誓师广场上,一批游客慕名而来,罗燕军自告奋勇当起了讲解员,以客家山歌形式为游客们介绍平和革命斗争史,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讲解方式赢得游客纷纷点赞。

  为何要结合方言讲解革命故事?罗燕军表示,主要是长乐独特的地理位置,很多前来参观的游客都讲客家话,有的游客觉得听着客家话更能理解革命前辈的不易。如果有闽南或广东来的游客,他又换成闽南话或粤语,无论哪种方言,罗燕军张口就来。

  2011年9月,罗燕军创办漳州长乐客家山歌传习所。13年来,自费投入近10万元,搜集整理传统长乐客家“情歌、劳动歌、生活歌、时政歌、礼仪歌”等324首;在传唱传统山歌的基础上,本着“昔日山歌颂红军、今朝山歌赞新村”的理念,罗燕军结合时政热点,新编长乐客家《平和奇兰茶》《谱写中华新篇章》《六个坚持记心上》等时政山歌51首。

  他还创新长乐客家山歌传承方式,购置乐器、服装、道具等,成立长乐映山红山歌队,目前有十几名队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打磨,罗燕军把长乐客家山歌搬上文艺舞台,参加闽粤赣三省客家山歌展演3次,进城市、乡村、学校,跨省交流演唱290多场,服务观众20多万人次。2019年,获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长乐客家山歌传承人”荣誉。

  “平和暴动旧址即平和暴动纪念馆”是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目前,每年前来参观学习、接受革命教育的游客已达3万多人次。“义务讲解员的活,我要干到自己干不动的那一天!”罗燕军介绍,自1984年5月至今,他保持随叫随到的军人作风,风雨无阻坚守乡村,40年如一日讲解革命故事,累计讲解服务90多万人次。

  最多一天讲7场,从早上8点到傍晚5点,他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长期的宣讲练就了罗燕军专业的素质。有一次,他去广东大埔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参观,听到讲解员介绍某次会议对红军产生的影响时,他果断提出异议,认为讲解有失偏颇。当地讲解员很是疑惑,在经过多次查证后,最终采纳了罗燕军的建议。当罗燕军第二次到该馆参观时,听到了正确的介绍,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2022年,罗燕军被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福建省关工委百佳五老故事员”称号;2024年9月,他又在中共福建省委老干部局、中共福建省委离退休干部工委《关于确定第二批“五个一百”创建名单的通知》中,成为离退休干部“红色宣讲员”。

  传基因,凝聚乡村振兴力量

  十月的长乐秋意渐浓,在“古榕公园”的大榕树下,长乐客家山歌队队长罗燕军和10余名队友一起,身穿红军服装,正在表演《当兵就要当红军》的山歌节目,博得围观游客阵阵喝彩。

  “革命遗址的修缮,红色旅游的开发,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来瞻仰参观学习。前些年,最忙时一天接待七个团。游客来自全国各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有,最远的来自新疆木垒县。”罗燕军说:“游客增多了,虽说比较忙,但作为革命后代,将努力讲好先辈们的故事,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在乡村,大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如何培育红色文化传承人成为罗燕军这些年最“头痛”的事。有时刚培养一个讲解员,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走了。为了让红色文化传承,山歌队队员外出表演车船费、伙食费往往都是罗燕军自掏腰包。他还自费到上海、江苏、广西等地采访曾在长乐战斗工作过的老首长、老领导,让革命故事更有权威性、让红色文化更有吸引力。

  

  “革命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无数革命前辈的牺牲奉献,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罗燕军的两个儿子带着母亲在大城市生活,多次邀请他到大城市享受天伦之乐,但都被他拒绝。“我再离开,红色文化就要失传了。”罗燕军坚持留在乡村,他认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他要把这份乡土情怀、革命情怀传承下去,直到有人“接班”的那一天。

  以文化振兴带动红色乡村旅游,焕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如今,在长乐乡间,平坦硬化的水泥道路代替了以往泥泞的乡间小路;村道两旁,两三层高的崭新楼房拔地而起;小溪河边,条石砌成的千米大堤沿岸延伸……村民对发展变化很满意,对红色氛围很认同,大家都说:“生活富裕了,不能忘了本。”

附件下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