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附件下载:
小渔村的“兵支书”,为何被极力挽留?_ 八闽退役军人先进典型_ 省退役军人厅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小渔村的“兵支书”,为何被极力挽留?

来源:诏安县劳动模范协会、梅岭镇政府、诏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4-12-28 16:22 浏览量:315

  乘着冬日的阳光沿沈海高速出发,刚踏入漳州市诏安县梅岭镇,远远的,你就可以看到一座年代久远的石塔,朝着石塔的方向便是腊洲村。村口的池塘边,几块表面粗糙的石头,几经岁月洗礼,海浪侵蚀,早已千姿百态。

  休闲垂钓、渔家品味、海边拾贝、滩涂养趣、渔网编织、观海日出……如今的腊洲村给游客带来无限乐趣的同时,也给梅岭镇旅游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给渔民带来可喜的经济效益。

  “我们都希望您留下来!”“能不能让商书记在我们村再干几年,我们实在舍不得他离开。”三年前,老乡的话里带着对商武乾书记深厚的感情,这让商武乾不忍拒绝。

  商武乾是腊洲村党总支书记,也是他留任的第三个年头。作为一个腊洲人,他从1982年退伍到村支委工作,1991年连任腊洲村党总支书记至今已有33年的时间。“我是奔着带领大家小康致富的想法当书记的。”这是商书记常说的一句话。

  

  人均收入翻了400倍

  “商书记,又去看加工厂啊!”

  这几天,村里办的生蚝加工厂刚投入使用不久,每日可以解决400名-500名渔民就地就业,平均一个女员工每天至少收入200元以上,不少外乡的渔民也纷纷加入这个厂。商武乾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也担心员工的安全,每天一大早,他就先到加工厂看看物资准备、安全排查等情况。

  而在九十年代,腊洲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是个穷且偏僻的小渔村,村路窄小泥泞不堪,垃圾乱堆放,荒废房屋和破旧残墙随处可见,小伙找媳妇听到腊洲村的都怕。商武乾就是不信这个邪,上任后向村民们立下“军令状”,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腊洲村临港靠海,近300户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养殖为主,兼内海捕捞等,由于常年信息闭塞,村民们只能做些家庭小作坊式的养殖业,虽然成本低,但收入也不高,勉强能度日。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腊洲村陆续开发了500多亩虾池分批承包给村民经营,按照每亩每年500多元的承包标准,采用20年的顺延承包方式。不少村民瞬间成了万元户,在致富的道路上先走了一步,但大多数还是处于贫困阶段。

  “这种传统的承包只让少数承包户尝到了甜头,并没有给大多数村民带来实际好处。”商武乾略显无奈地说。担任村支书后,商武乾决心大胆改革,带领两委班子经过深入调研,终于找到一条脱贫致富、振兴乡村之路。

  2017年,商武乾带领村两委提前将招投标公告和方案对外公示,内容包含虾池具体位置、面积等明细。同时,挨家挨户走访宣传、倾听诉求,消化原承包户的抵触情绪,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并率先将家里10亩虾池拿出来公开招投标。最终在多方努力下,村里到期的50多亩虾池顺利进行了公开招投标,平均每亩每年以5000元中标,比原承包标的每亩增加4500元,并且承包期缩短10年,这样一来,更多的村民就能走上致富之路。

  “多亏了商书记,如果还按照以前的传统承包办事,我哪有机会中标。”村民老张喜形于色地说道。

  28岁的商伟,在外创业投资失败。商武乾了解情况后,上门动员其发展养殖加工,并协助其办理小额资金贷款。“听了商书记的话,我和其他两位村民合股注册了一家公司,并以三倍体生蚝为品牌开始了经营,产业越做越大,现在年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如今,商伟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盖楼买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1年9月,“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人士代表走进腊州村参观后,纷纷表示,腊洲村一系列改革措施促使腊洲村破茧成蝶,在乡村振兴中探索出腊洲样版。2023年腊洲村村财收入达2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约4万元。腊洲村先后获得“国家森林乡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金牌旅游村”“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市级乡村振兴竞赛村”“漳州市十佳最美渔村”“市级乡村振兴标杆村”等多个美誉。

  他曾经是个兵

  商武乾曾是军人,行为处事自然也带着军人本色,吃苦耐劳、勇往直前,面对困难不气馁、面对挫折不放弃是他的真实写照。

  几年前,腊洲村夜间九点后基本看不到人,家家户户家门紧闭,用一位老人的话说:“不想出门,一出门就闻到海鲜腐烂味、垃圾恶臭味。”商武乾在走访调查后,多次带领村两委进村入户,挨家挨户做工作,很快就完成68户厕所改造、拆除80间临时搭盖、清理陈年垃圾600多车;投入180万元建设2公里污水管道,甚至在刚刚荣获“2018年福建省劳动模范”表彰后,就直接赶回腊洲村查看主干道改造项目的进展情况。

  

  “虽然住在农村,但和城里人一样可以体育健身,幸福满满,多亏了我们的商书记!”回忆当初的情景,上了年纪的村民何大姐动容地说。搭好农村健身台,唱响幸福村旋律,促进邻里间的和谐,让村民既锻炼身体又愉悦身心。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时,起初部分村民不理解,有的甚至带头阻挠,商武乾一次又一次真挚耐心解释,最终赢得了村民的支持。而他自己将家里一块已办好两证,约120平方米的厝地主动让出来。看到书记带头做事,又能克服困难,为的是咱老百姓的生活,村民们于是一个个都站了出来,不计得失配合完成工作。

  2021年,商武乾被诏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聘任为老兵宣讲团成员,宣传和传授乡村工作经验;2021年设立了商武乾劳模工作室,从思想境界、传统美德、爱岗敬业等多方面互动学习,从一人作贡献带动一批人作贡献。活动中心建成后,商武乾也利用业余时间,多次组织“我与老兵面对面”宣讲活动,向乡村们讲清乡村振兴的道理,讲清乡村治理的模式,赢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创下连续33年“零信访”纪录。

  面对村民挽留,他决定留下来

  近几年,商武乾先后引资300多万元建设腊洲小学配套工程、农户牡蛎开壳集中点二期扩建工程、南环城路人行道工程等项目。引导村民投入资金千万余元,引入新技术改造虾池30余口、50余亩,村里的虾池养殖由最初100多亩发展到600多亩,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近千万元收入,为腊洲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腊洲村新农村建设正稳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已具规模,民生大事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一条四车道的水泥路由东向西贯穿全村,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画卷跃然纸上。

  谢某川是个退役军人,原本是个贫困户,整天这边打点零工,那边做点小事,收入不稳定,老婆孩子跟着他吃了不少苦头。商武乾决定采取精准施策方式,有针对性帮助脱贫。不仅帮助其开发养殖业,还定期辅助业务技能,如今,谢某川不仅脱了贫,还盖起了房、买了小车,谢某川逢人就夸商书记,“这样的书记我们信任。”

  

  2021年7月,商武乾任期已满即将离任,但村民们满是不舍。“我们给镇领导、村委打电话,极力要求商书记留任,继续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村民杨某说。诏安县领导在经过几年的调查摸底后,觉得腊洲村在商武乾的带领下,村容村貌、乡村振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意让他留下连任。乡亲们的举动、诏安县领导的信任让商武乾十分感动,他决心继续留在腊洲村,和大家并肩作战。“投身脱贫攻坚一线以来,收获最大的就是村民对我的信任。”商武乾说,他一定会把身住下、把心安下,努力让村庄越来越漂亮,让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

  以“生态+旅游+渔业”为导向,打造古香古味的休闲渔村的蓝图徐徐展开了。现今的腊洲村产业旺乡村兴,村民安居乐业。今年已64岁的商武乾没有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故事,只有退役军人默默奉献、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烙印,任职以来,他先后两次被诏安县委授予“诏安县优秀党务工作者”、2015年荣获漳州市劳动模范、2018年荣获福建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