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广大民众往往有一种传统理念,就是希冀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人人平安长寿,无灾无患。这些美好愿望最终都融汇于“福”文化的澎湃潮流之中,其核心意义在于表达人们对人生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民间自古就有崇福、祈福、盼福的传统,对“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所谓“福”文化,其实亦是一种内涵广泛的传统民俗文化概念。中国古代流传的“五福”说法,对后世曾经产生广泛的影响,《韩非子》亦说“全寿富贵之谓福”,此后逐渐形成诸如福禄寿、加冠晋禄、三多九如、长命百岁、子孙万代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而来则是各种相关民俗元素和事象的流传。
提到“福”文化,人们自然就想到“福建”首字就冠以“福”字。除此之外,诸如福州、福清、福安、福鼎、福宁、福唐、永福等古今地名,无不隐现“福”文化的历史身影。福建古称“闽”,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取福州与建州的首字设立福建经略使,这是历史上首见“福建”之称。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置福建省,这是福建称省之始。
自唐开元以来,福建的名称始终福字当头,美好的寓意延续千年。作为福建首府的福州,其名称同样富有含义。唐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此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据说其因州城西北有福山,遂改名为“福州”,民间因此流传俗语曰:“福州、福州,有福之州。”
至于其他以福字冠名的古今地名,如福清古称福唐,福安古为福宁府,还有福鼎、永福(今永泰)等,与福字都有不解之缘。由于这些州郡府县都是福字当头,后来民间俗语因此说:“福地福人居。”无论是有福之省,或是有福之州,时至今日,广大人民在这块福地上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福”文化的魅力也在“福地福人居”这句俗语中得到最好的诠释。
随着“福”文化的广泛流传,福建民间传统艺术领域也出现许多与之密切相关的艺术元素。除了戏曲和歌舞之外,在木雕、石雕、漆艺、瓷雕、泥塑、剪纸、年画乃至书画等领域,“福”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在这方面,尤以明清近代福建民间各类木雕、石雕、漆艺、年画等传统装饰艺术领域展现的各种祈福题材图案最为丰富,最具特色。
其构图的主要物象有福禄寿三星、天官、蝙蝠、龙、凤、麒麟、象、鹿、牡丹、月季、梧桐、荔枝、佛手、石榴、灵芝、瓜瓞、如意等,不下几十种。通过象征、借喻、谐音等艺术表现手法,构成的“福”文化图案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诸如福禄寿、天官赐福、五福临门、迎祥纳福、百福、花开富贵、富贵连绵、瓜瓞绵绵等,这些传统祈福图案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从一个侧面显示了福建“福”文化的历史面貌。
福州三坊七巷“天官赐福”木雕
福禄寿。
天官赐福。
五福临门。
五福拱寿。
百福。
福寿双全。
四多。
闽南民间的“福禄寿”石雕
除此之外,在福建民间传统年画、剪纸等领域,“福”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样多姿多彩。如清代漳州木版年画“簪花·晋爵”,因其传统的祈福寓意而深受民间大众的青睐;漳州木版年画“梅花福”,福字内以梅花填空。梅花因其有五瓣,又称“五福花”,古代民间以之象征“五福”。以福字与“五福花”叠加构图,表达了“梅开五福”的吉祥寓意;漳州木版年画“梅花福”与“梅花寿”往往结对张贴,在红火艳丽的色彩之下,祈福祈寿,相得益彰。
古老的“福”文化赋予人们新的时代内涵。现代社会传播的“福”文化主要包含了知福、惜福、积福、修福、造福、享福等内涵。有福之地的福建人民,正在大力弘扬新时代的“福”文化,快步迈向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