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附件下载:
铁血丹青志!上杭革命英烈肖像精神展(二)_ 市县动态_ 省退役军人厅

2025年05月06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铁血丹青志!上杭革命英烈肖像精神展(二)

来源:上杭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5-04-20 10:47 浏览量:49

  上杭县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田会议和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地。革命战争年代,全县共有1.5万人投身革命,9000多人为国捐躯,目前在册的有名烈士达5900余人。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革命先辈们以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信仰的忠诚,用青春和奉献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让我们透过这一张张珍贵的面容,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热血沸腾的历史,向这些不朽的英烈致敬!

  张全福烈士

  英姿永载史册中

   武装暴动急先锋,苏区政府好交通。

   列宁师范勤学习,红军连长驾长风。

   秘密电台做喉舌,对敌斗争屡建功。

   劳疾成病英年逝,英姿永载史册中。

  人物简介

  张全福,上杭县溪口镇双华村人,1909年生。

  1929年5月,他参加东二区农民武装暴动。1930年4月,加入共青团任书记。1931年1月,受派到杭武县苏维埃政府任交通员。后调任杭武县第三区(溪口、太拔)团委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到江西瑞金列宁师范学校学习。同年秋,在福建军区红军独立第九团任红九团某连连长。9月底,参加连城“姑田战斗”和攻克永定城、宁洋县城战斗。

  1934年底至1935年6月,配合兄弟部队袭击民团土匪。1936年1月编入闽西南抗日讨蒋军四、五支队,任支队政治委员。

  1938年1月,留在闽西南坚持斗争。1940年,任中共平和县长乐区委书记。1940年底,中共华南局党委决定在长乐设立秘密电台,张全福依靠群众力量使电台安全工作了近2年半时间。1942年一1943年,闽南国民党顽固派撕毁协定,向共产党人发动猖狂进攻,革命斗争转入地下。1944年5月他率领游击队员出击团匪。1945年初,在饶(平)、和(平和)、埔(大埔)边区游击大队任政委。后任闽粤中心县委组织委员。

  1946年春,张全福任中共饶和埔中心县委书记。后又调任闽粤边区地委书记。1947年12月,担任中共梅埔地委书记。1948年6月,担任中共粤东地委书记等职。

  由于战争环境恶劣和长期抱病工作,张全福积劳成疾,1948年10月7日晚,在广东大埔县岩上村李树岗指挥战斗时,旧病复发,次日凌晨停止了呼吸,牺牲时年仅38岁。

  郭义为烈士

  义正气昂铁骨铮

  湖洋濑溪穷家生,从小立志做抗争。

    潮梅受训有理想,矢志革命踏征程。

    古木山头军情迫,临阵诱敌做牺牲。

    义士甘抛头一颗,义正气昂铁骨铮。

  人物简介

  郭义为,上杭县湖洋镇古楼村人,1909年生。

  1921年,考入上杭中学,接受新文化新思想。1928年加入共青团,后参加中国共产党。6月,到潮梅农民运动讲习所受训6个月。后被分配回家乡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29年春,创办古楼“罗田小学”,以学校为掩护,夜以继日地为党积极工作。1930-1931年间,在旧县、梅溪、白叶段等地指导革命斗争。1931年3月间,濑溪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任区苏维埃秘书。1933年任中共上杭县委宣传部部长。1934年奉调往永定担任中共永定县委书记。

  1935年2月,郭义为任杭永地委书记。福建第二军分区成立后,郭义为任政委,直接领导了永定县游击大队,在永定金丰、下洋等地不断打击敌人。1935年冬,永定游击队已发展到200多人。4月,赤寨会议决定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郭义为任党务部长。后受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委派,担任永东特委书记。

  1935年12月,郭义为与张鼎丞等驻扎在永定溪南古木乡的大山上。由于叛徒告密带路,一天早晨,驻地被国民党第十军包围。在万分危急关头,郭义为首先考虑的是领导及同志们的安危,党的文件的安全,于是他毅然挺身而出,决定把敌人引开。他一声令下:“警卫班的同志跟我来!”便带着山上唯一的武装警卫班几位同志朝敌人进攻方向冲去,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终因敌众我寡,警卫班全体战士壮烈牺牲,郭义为不幸被捕。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张鼎丞和其他同志则安全撤退和转移。

  郭义为被押解至龙岩后,国民党反动派挖空心思企图迫其“改邪归正”。面对威逼利诱,他斩钉截铁地说:“我郭义为堂堂共产党员,终身为革命,半点不含糊,死就死得,改就改不得!”在狱中,他始终坚贞不屈,英勇斗争。敌人最终一无所获,恼羞成怒。

  1936年1月23日(农历春节),天上飘着鹅毛雪花,郭义为仅穿一件短裤,戴着手镣脚铐,在龙岩北山英勇就义,年仅27岁。

  黄勋存烈士

  红心一颗向工农

  红军入闽迎春风,工农革命烈火熊。

    彭洋军校多锻炼,军事知识受无穷。

    机智勇敢善征战,红心一颗向工农。

    永安一仗太惨烈,英勇献身裂长空。

  人物简介

  黄勋存,上杭县南阳镇新联村(原属长汀县辖)人,1909年生。

  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第一仗——长岭寨战斗取得胜利后,长汀人民革命烈火越烧越旺,少年黄勋存心中也激起汹涌波澜。1929年7月,罗化成在蛟洋参加中共闽西一大回到南阳后,南阳即掀起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黄勋存积极参加赤卫队,积极投入各项革命活动。由于他斗争坚决,工作出色,同年秋光荣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0年春,闽西苏维埃政府诞生,闽西苏区建设如火如荼展开。为培养大批军政干部,向建设苏区和保卫苏区提供人才,闽西苏区创办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一一彭杨学校,黄勋存被送到该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红十二军政治部担任宣传员。在后来的斗争中,他在各个工作岗位都勤奋吃苦、积极肯干,作战中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因而进步很快,得到组织和周围同志的肯定,职务从一般战士晋升到团长,后又升至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

  1933年9月下旬,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军事“围剿”。他们吸取前几次“围剿”失败的教训,采取堡垒主义新战法,加上当时中央领导人采取“左”倾错误指挥,使中央主力红军反“围剿”作战陷入被动,不仅苏区范围逐步缩小,而且部队伤亡很大。黄勋存在永安一线的反“围剿”中,形势十分恶劣。1934年5月间,他率部在永安与敌进行一场恶战中,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击毙敌人,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廖海涛烈士

  英雄谱中留芳名

  九乡村干勤为政,独立营长善带兵。

    主力红军转战后,双髻山上再打拼。

    家母妻儿惨遭害,志如磐石铁了心。

    新四军里为悍将,英雄谱中留芳名。

  人物简介

  廖海涛,上杭县溪口镇大岭下村人,1909年生。

  青少年时期,廖海涛刻苦学习,追求真理,自觉接受新文化新思想。1928年3月,廖海涛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坚定走上革命道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廖海涛历任上杭县东二区第九乡革命委员会主任、东二区第九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代英县委副书记、代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代英独立营营长等职。他积极宣传党的主张,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革命工作,为创建、巩固和保卫闽西苏区作出重要贡献,是闽西苏区的优秀领导干部。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廖海涛留守在双誓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先后担任闽西军政委员会委员、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杭县委书记、杭代县军政委员会主席、杭代游击队政治委员、中共闽粤赣边省委委员等职。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廖海涛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封锁围剿,母亲、妻子、儿子先后惨遭敌人迫害致死的压力,仍然初心如磐,牢记使命,英勇顽强坚持斗争,被誉为革命的“铁石人”。

  从闽西进入江南抗日前线后,先后担任新四军二支队第四团政治处主任、政委,新二支队副司令员,第十六旅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同时兼任苏南抗日根据地军政委员会主任等职。他忠实、勇敢、坚决、负责,参与创建了茅山根据地,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缔造者、领导者。在茅山抗日根据地创建过程中,是新四军直接参与或直接指挥对日作战次数最多、歼敌最多的将领。

  1941年11月28日凌晨,日寇南甫旅团的步兵、骑兵、炮兵等3000多人与伪军800多人,在坦克掩护下分三路进逼塘马,包围我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在敌众我寡危急关头,罗忠毅和廖海涛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决定都留下来指挥部队阻击敌人,掩护旅部机关人员和地方党政干部突围转移。战斗从早上一直进行到下午,在旅长罗忠毅牺牲后,廖海涛独自挑起指挥大任,坚持战斗。阵地转至王家庄后,我军重机枪手中弹阵亡,廖海涛亲自接过机枪,对准敌群扫射。下午1时许,廖海涛腹部中弹,倒在了阵地上,肚中肠子流了出来。在生命最后时刻,他还不忘使命担当,交待身边战友“千万不要忘记党交给我们的任务,一定要保证领导机关和后方机关同志的安全转移”。

  2014年9月1日,廖海涛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王长胜烈士

  英勇献身泰山高

  少先队员执长矛,参军入伍挥大刀。

    随营军校勤锻炼,军院学员胆气豪。

    游击打遍龙南永,韩江纵队飞捷报。

    治病疗伤遭围捕,英勇献身泰山高。

  人物简介

  王长胜,又名王简高,曾化名王华生,上杭县才溪镇下才村人,1910年5月生。

  1929年7月,才溪乡在红四军第一纵队的支援下,举行农民武装暴动。这时,王长胜在革命形势鼓舞下,参加了少先队任队长,积极参加站岗放哨和军事训练。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政治觉悟提高很快,对敌斗争勇敢坚决,1929年底光荣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6月,参加红军。在红二十一军一〇一团第二连任连长。团政治委员问王长胜能否胜任连长?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年纪虽轻,但我有胆量,有强健的身体,我会虚心学习,请上级相信我吧!”不久,组织上为了培养长胜,调他到随营学校学习。结业后,分配到红十九军机枪连任连长。半年后,又由组织选送到江西瑞金中央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担任教员,负责军事教学。1932年离校跟随朱德率领的中央红军,在警卫连工作。1934年6月,王长胜因工作需要调福建军区教导队任队长。8月间,他奉命到永定金丰任红八团第四连连长。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王长胜被留下坚持游击战争。他率领部队活跃在龙岩、永定、南靖三县交界的深山密林之中,不断打击敌人,先后任杭代县委委员和杭永县委委员。

  1941年夏,王长胜到闽南乌山以加强部队领导工作,1943年成立韩江纵队第九支队,王长胜任支队长,在平和长乐袭击敌人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1945年8月8日,福建省保安团800余人分两路向我部队驻地平和县长乐大案村进攻。原“白皮红心”保长陈东宾被敌逮捕。在审讯中,陈东宾供出寨子里有王长胜等5位领导患病治疗情况,并告诉国民党军王华星就是王长胜。接着,王长胜等5人被抓走。1945年8月13日王长胜等5位同志在平和县城关被枪杀。

  为纪念王长胜,上级党委把韩江支队改为长胜支队。新中国成立后,平和县人民政府把王长胜的骸骨,安葬在平和县城东门外山岗上,以示永远纪念。